敦煌回声——多家权威媒体持续关注 中国城市艺术风向标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报道 >
2012年9月4日 北京日报 《地铁引入公共艺术 开启美好通勤生活》专版

 

 

    地铁引入公共艺术开启美好通勤生活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会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组织雕塑、壁画、环境设计、景观、广告、建筑、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依据《北京地铁线网公共艺术品规划》,对地铁6、8、9、10号线二期公共艺术品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工作,经专家评审,形成了初步方案。

    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近日联合举办了首次“地铁公共艺术我参与”公众网上评议活动, 通过市规划委网站(www.bjghw.gov.cn) 面向公众展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方案。请市民对地铁公共艺术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工艺材料、作品名称及具体方案修改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网上评议,把意见、建议反馈给作者,充分吸纳公众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提升本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水平。据了解,这样的公众参与评议活动今后还将持续下去。

 

公共艺术进入地铁始于“妆点空间”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 有20余次提及“世界城市”,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奋斗目标。

    北京是一座有着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皇家殿堂的气派讲究还是市井胡同的京腔京韵,都焕发着别具一格的北京味道。在这样一个人文城市里, 人们对精神消费和艺术熏陶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 这也为北京创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化的设计之都奠定了文化基础。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世界大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北京正加快地铁建设,未来五年北京地铁网将是世界最大的地铁网络之一。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地铁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重要, 每天700万人次共同出入地铁,这里已成为展示北京魅力的重要平台。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公交地铁”是“最容易传播文化的渠道”,仅次于电影电视、报刊、互联网,排在第四位。

    在地铁这种相对单调、繁忙的环境里增添一些艺术气息, 能够给乘客以不同的视觉观感和新鲜感受。在这里展示公共艺术可以集中展现北京城市文化,方便国外朋友从中了解中国元素,这既是地铁公共艺术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随着1863年伦敦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世界上已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个城市建成了地铁,地铁和所在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世界各国的地铁建设,都离不开本国文化的渊源,走入地铁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长廊,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可以选择从地铁文化开始,在那里一定可以找到凝炼的城市文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任世民和王中对北京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非常熟悉:“上世纪70年代末, 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展出了一组集体创作的壁画群,社会反响很好,此后北京地铁也开始考虑在车站引入壁画。1983年、1984年, 地铁二号线的建国门站、东四十条站、西直门站分别请袁运甫、张仃等艺术大师创作了《天文纵横》、《华夏雄风》、《燕京八景》、《走向世界》等艺术作品。”东四十条站入选上世纪8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壁画作品功不可没。这一阶段,被王中称为地铁引入公共艺术的第一阶段“艺术妆点空间”。

 

地铁呈现艺术表情源于“营造空间”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 公共艺术开始成规模进入地铁公共环境,其中代表当属地铁四号线、奥运支线、大兴线和房山线。

    “还未踏进圆明园,就已感受昔日万园之园的沧桑与华美。” 这是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带给澳大利亚籍华人颜世勇的体验。颜世勇在地铁站西洋楼残柱浮雕前不断拍照:“我来北京旅游,发现不仅坐地铁出门很方便, 地铁站也相当与众不同。”

    十几年来一直坐地铁上下班的朱玲对地铁站发生的变化十分感慨:“以前坐地铁时只顾着赶车,很少注意车站有没有艺术装饰,自从乘坐四号线以后,发现车站不仅有大面积的壁画、浮雕,还有迷你画廊,车厢有‘流动美术馆’,不经意间就感受到了艺术之美。”

    其实市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北京地铁的艺术氛围,应当是在四号线之前开通的奥运支线。青花装饰的出入口和指示牌清新典雅,森林般的天花板和立柱令人浮想联翩,市民纷纷惊叹:“原来地铁可以这么漂亮!” 奥运支线的车站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 将柱子、吊顶、座椅、地砖、屏蔽门进行了一体化艺术设计。这次成功的尝试让大家意识到, 地铁艺术受到很多限制,环境内人多、拥挤、嘈杂,因此艺术品在设置、摆放上,一定要非常慎重,艺术家越早介入越好,这样就可以在地面设计、柱面设计、天花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上进行拓展,形成一个整体。

    奥运支线的成功还让公众意识到, 这批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而且反映了公共艺术的特点, 与过去单一的壁画表现形式相比,表现出了艺术的时代特点。“显然,它不是填补一个公共空间, 而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营造艺术的氛围。”王中认为,“这是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艺术营造空间’。公共艺术每投入一分钱,能够连带产生12倍的经济效益、城市美誉度,以及普及艺术的社会效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除了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如果说工业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经济”的话, 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就可以说是“文化”。未来的城市文化将如何体现呢?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艺术已全面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或者说公共生活逐渐走向艺术化。城市是人们的共居场所,是一个大的公共环境,将“公共”、“大众”与“艺术”结合成特殊的领域, 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艺术化的生存环境,走向“公共”的“艺术”将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视野。

    文化与城市是息息相关的,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它可以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增加城市的记忆,讲述城市的故事,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创造新的城市文化传统,展示城市的友善表情。飞机场、地铁车站,这些人流密集的地方,是向大众进行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 国家图书馆站的《书的海洋》,圆明园站的西洋楼残柱浮雕,西单站的《老字号》……都成了游客们的留影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兴线,11个站有9个站设置了艺术品,艺术品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成为北京地铁中艺术含量最高的线路。“这是公共艺术走出美术馆、博物馆,深入大众很好的途径。”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要想让公共艺术走进地铁,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兴线是由北京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大兴区政府、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等部门牵头, 邀请全国的大师创作,并在原有资金基础上出资400多万元提高艺术品的品质。

    大兴线创下了几个第一:金属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工艺、錾铜工艺、铂晶工艺等形式的艺术品都是首次进入地铁空间, 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地铁艺术的内容;西红门站的《历史瞬间》,则是北京地铁中第一件立体雕塑装置。枣园站的《田园奏鸣曲》是世界地铁艺术中惟一的景泰蓝艺术品,同时它也是国内最大的平面景泰蓝壁画。南方守护神朱雀、珍稀动物麋鹿和宜人的自然环境构成一幅绮丽画卷,这幅“史无前例的景泰蓝大壁画”设计者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道生。他说,希望将麋鹿这种大兴特有的动物和麋鹿回家的故事表现于作品中,景泰蓝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正是展现这个故事的最好载体, 但传统景泰蓝掐丝的铜丝大多仅有0.3毫米宽, 专家们讨论最终决定用铜条替代铜丝,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的带领下,制作者使用最粗的铜条宽度达到4毫米,是传统铜丝宽度的十几倍, 还克服了面积平板烧制变形的工艺问题,这在中国珐琅工艺史上可谓前所未有。这次突破常规, 不仅让景泰蓝工艺能够运用在公共空间中,更使这项传统工艺有了现代风格。

 

北京地铁规划未来“艺术激活空间”

    “公共艺术仅仅‘妆点空间’是不够的,甚至‘营造空间’也是不够的,未来公共艺术还应该能够‘激活空间’。”王中认为,公共艺术在营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 也用多重手段创造着城市的新文化, 让人文精神包围我们的生活, 这种城市文化的精神场甚至可以成为城市风格的助推器。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 最终的目的并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给人们心目中一个城市文化的意象, 依靠公共艺术可以使城市成为更加多元、立体、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综合构成体。它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 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向引导人们看待自己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一种强制性审美, 不断影响着每一个经过它的人,尤其对下一代,影响更是意义重大。文化是有高度的,好的公共艺术有能力对话隐藏的历史。机场、地铁站作为公共艺术的载体,它的观众数量、产生的影响和文化福利,远远超过剧院、博物馆,应当引入公共艺术百分比文化政策,鼓励更多、更好的艺术品进入公共空间。

    应该说,大兴线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将9个站艺术品统摄在一个主题之下,按照一定节奏,构建了一条有序幕、有高潮、有尾声的风景线。锻铜浮雕《首邑祥云》所讲述的是17世纪后半叶清乾隆帝在德寿寺接见西藏六世班禅的故事。往前走一站,乘客看到的是现代感极强、以不锈钢管和机器零配件“组装”出来的大兴田园风光。一路看下来,整条线路就像大兴发展的百年通道,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城市发展、田园风光。到天宫院站,也就是大兴线的最后一站,五彩铂晶环斑斓多彩,隐喻着对美好未来的自由畅想。

    每一个地铁站空间都不是孤立的, 这些车站组成了相互关联的流动的空间。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地铁线网公共艺术规划》课题研究已经完成,这一规划明确了北京轨道交通公共艺术设置原则、设计原则、管理原则。“公共艺术总网规划是依据2020年加强版北京地铁规划线路图编制的,从点到线到面,初步拟定了50多个重点站的公共艺术题材,这些站点的艺术化设计将紧密结合地面的人文景观情况,选取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往地下延伸。比如穿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和现代的CBD商务区,地铁站的公共艺术设计也要与所在地上景观相协调, 有些要突出古都风貌,有些则要体现现代都市的活力。”这位负责人介绍,在未来新线站点设计中,这一思路将得到体现,目前各线、各站的艺术设计指导原则已经初步完成。

    大面积的公共艺术设计才是体现城市文化的核心, 这种公共艺术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代诉求, 表现了现代人对于公共艺术环境的理解,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在北京地铁新线建设中,公共设施、导向设施、公共艺术和广告的设计都将和室内装饰,甚至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各方面设计人员共同组成综合设计联合小组, 以期各个方面统一协调,包括公共艺术,艺术家将尽最大可能地将其自然地融入车站之中。

    在嘈杂的地铁车站,那些带着体温、心跳、情感的艺术品,让每个发现它的人觉得亲切。地铁和所在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铁不仅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而且经过提炼、加工,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明晰。公共艺术可以引领美好新生活,地铁艺术可以让百万过客在匆匆间了解北京、记住北京。

 

什么是“公共艺术百分比”?

    公共艺术百分比是欧美国家主要的公共艺术建设投资政策。其含义是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在公共项目建设经费中,将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艺术品的购买或委托创作。这一比例通常是1%,因此该政策通常被称作“公共艺术百分比”。比如西雅图公共艺术百分比法令规定“所有的合法资金的建设项目拨款申请必须包括数额为项目预算的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艺术作品”。

    在1927年的华盛顿联邦三角区项目中,邮政部大楼建筑预算的2%划分给了装饰它的雕塑, 司法部花费28万美元用于艺术装饰, 国家档案馆亦为艺术品花费了预算的4%,这些项目开启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的先河。

    快速发展的20年代,为联邦建筑物所购买的艺术品视为经典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公共艺术政策的角度看,“百分比艺术” 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33年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和财政部的《绘画与雕塑条例》(始于1934年),条例规定联邦建设费用划分出大约百分之一用于新建筑的艺术装饰。

    这一比例在不同国家地区、甚至不同城市之间并不一定相同。比如芝加哥公共艺术百分比法令规定“……公共建筑的修建计划或……公共建筑维修计划和……芝加哥户外空间改造项目, 必须将建筑修建维护或项目本身的预算的1.33%拨给……公共艺术计划基金,用于委托创作或购买艺术品……”,高于通常的1%。

    该政策实施的范围有时也不限定于公共项目。比如洛杉矶的百分比政策就要求开发商提供建设投资的1%用于公共艺术。旧金山也制定了私有建筑百分比政策,施用于部分市区范围。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专家全程参与

    为了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展现出更多精品, 北京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根据线网建设需要, 提出公共艺术品建设需求,在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后,正式确定公共艺术建设站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确定公共艺术品设计单位,开展公共艺术设计工作。

    地铁公共艺术品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安装验收,全程都有专家参与、都有主管部门把关。中标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方案后, 由地铁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组织艺术、环境、民俗、装饰设计等方面专家,分别从艺术主题效果、与站点环境结合程度、与地域文化结合程度等方面对方案进行综合评选和论证, 并从中选出优秀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在此过程中,基本按线网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逐个进行论证, 切实从公共艺术品建设的源头上把好审查关。设计方案定稿后,由建设单位报送市规划委进行审查备案, 由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公共艺术品制作安装过程监督, 并在公共艺术品建成后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竣工验收, 签署专家验收意见。